查看原文
其他

40岁后不想好好上班了,我还能被愉快地“圈养”吗?

帆子 三明治 2022-05-05


走入职场,随着阅历和能力逐渐累积,中年人的职业选项却似乎在逐渐变少。如果离开既定的职业路径,中年人能够找到不一样的“躺平”方式吗?在上个月的每日书,帆子写下自己的中年职业探索历程,从40岁过后的裸辞,到转行自媒体人,再到寻求主业和副业之间的平衡。接下来去哪?帆子正在一步步继续自己的思索。


文|帆子

编辑|备备、依蔓


裸辞后的第四年,猎头公司收到我的简历,大惊失色地打电话给我,“你三年没有工作?!”


接到电话的前一天,我的前老板希望我能回去,我答应下来了,猎头公司不过是走走招聘流程。但“三年没有工作”这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因为它不是事实。我写作和做自媒体,变了现,做过全职编辑,怎么能说没工作呢?在猎头看来,自由职业就不算“上班”,写文章啥的,不过是爱好。


“这份简历在任何公司都会碰到一样的问题:你的职业生涯中断了。” 当然我知道猎头说的是对的,行业人士见惯了滴水不漏的简历,你偏离了轨道,要扳回去,就要费老大劲。他们要问,你为什么出走,又为什么回来?

 

为什么离职?这问题容易回答,因为上班所得不再值得我的付出,其中最大的代价是时间,中年人最缺乏的资产。


为什么回来?我用了3年来研究这个问题。




40岁之前,我“绝不裸辞”


40岁之前,我没有想过不上班,更别说裸辞。当代年轻职场人的“裸辞”行为,自带一圈特立独行的潇洒光环,但“绝不裸辞”才是我工作多年的信条。


大学毕业后我换过好几份工作,每次职业生涯中断都有充分理由。一次是因为移民加拿大,花了一年多拿了硕士学位,两次是因为生娃休产假。其他时候,如果离职,下面一定有一份工作在等着。


不裸辞,表面上是为了生活。其实何至于此?每次手头上的存款足够“躺平”一年半载。本质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吧,只要有一份工作,一切都可以慢慢走上正轨,不管是在南方的广州,还是北国加拿大。多年来深入血脉的教育是:做人一定要努力,只有工作才不会辜负我。


豆瓣有一个热门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里面聚集了郁郁不得志的985毕业生们,其中许多人是“小镇做题家”,走入社会后,他们才发现另有一片广阔天地。我多少也算是小镇做题家。小时候我真是一个聪明孩子(谁不是呢),然而用武之地只是刷题和考试,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要读理工科,要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一切顺利实现。从985学校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中型民企,在外企相当于今日互联网大厂一样风光的新世纪初,我很快跳槽去了外企,当技术人员,忙着出差,见客户,出入高级办公楼和星级酒店。当然也加班,时有996,但月底丰厚的进账抹去了辛苦和埋怨。


移民加拿大初期,所有选择都是为了早日立足异国他乡。我是发展顺利的新移民,硕士毕业一个月内就到专业对口的大公司上班。后来换过工作,定居后,在IT行业大公司做项目管理。


比起中国整个社会往前急冲的状态,加拿大总体算是慢条斯理了,但如果以为上班一定很轻松,那又错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行业一直在开源节流,公司把大量业务外包到印度等海外国家,公司里人手紧巴巴,各部门相互扯皮,令人心力交瘁。因为项目涉及通信网络的安装和割接,平时遇到紧急情况要“救火”是常态,午饭都来不及吃,更不要说喝咖啡聊天了。


但这份工作有一个极大好处是大部分时间在家上班。省下通勤时间,没人盯着一举一动,个人可以安排时间,这些灵活性可以弥补不够高的工资和紧张的节奏。所以我一干就是5年。


对工作虽不至于“上班如上坟”,却没有真正热爱过。感性细胞为缺乏激情而苦恼,理性细胞却在提醒我:工作带来那么多,怎么还好意思谈条件呢?但即使靠着小聪明和发奋,业绩一时过得去,我还是很茫然。


2017年6月的一天,我事先安排好休假,准备一家子出发去露营。上午11点,一个按计划进行的网络割接出了问题,本来可以让同事处理,并不是世界末日,但是那时我想,应该和团队再努力一下。电话会议一开就是3个小时。等消停下来,队友和两个娃对着一屋子的露营行装,表情苦闷。


说实话,家人对我可太耐心了。两个娃很熟悉妈妈那个“停止”的庄严手势,一看到就会噤声。平时忙起来饭也做不上,队友分担了一半的家务活,每天还要听我吐槽工作的种种问题,他从没说过什么。可那一次,他问,这份工作,值不值得这样干?


那天决定了,应该是不值得吧。


我为什么要对上班充满执念?单身的时候必须做到经济独立,现在成家了,队友的收入维持平常生活没问题,我难道就不能够停下来一会儿?


正好公司要削减人手,我第一次在没有后续计划的时候离职了。




中年裸辞是一种奢侈

 

刚裸辞的人,如果不用担心无米下锅的话,那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十分好,好到我认为每只“社畜”一生之中至少应该尝试一回。裸辞后第二个月回国看家人。以往每年都会回国2到3周,再回来上班时,看着堆积如山的工作和问题,生无可恋的情绪涌上心头。辞职后,再也没有放假综合症了。


跟裸辞有关系的行为,是“躺平”,据说越来越多的人“躺平”了,多数是单身年轻人。他们低欲望,低消费,也就理直气壮不用花大气力赚钱。不久前,这种作风是要被社会抨击的,包括我,认为这不可思议,太丧了。现在理解了,如果除了自己没其他负担,躺平有什么不行呢?


有家有口的中年人可没有资格随意“躺平”,能裸辞就是一种奢侈。


我有幸找到了善良体谅的伴侣,他支持我裸辞,自始自终从没有因为我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急速下降而态度有任何不同。我很感恩,但并没有太多心理负担,伴侣就应该这样,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刻互相支持,婚姻关系有何意义?


当然,他也从来没有拍着胸膛说,“放心,我养家就行了,你只管玩!”他说了我亦不会心安理得。我想从一开始,我们两人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彻底“躺平”不会是永久选择。这种共识让人安慰,也让人清醒。现代的婚姻关系里所有的“无条件”,大概都是“有条件”,即使一方能发自肺腑地喊出那句“我养你啊”,背后的附加条款可能很贵。即使账号互通,每次从“别人”那里拿钱,自尊心都被咬噬了一下。


离职后的“报复性放松”过了,新的日常节奏要建立起来,我开始盘算着干点啥好,即使做的事情按外界标准是在虚度光阴,只要内心充实,那就自洽了。


2017年9月底,朋友发来一个免费的自媒体平台写作训练营链接,我爽快加入。


2017年前后正是自媒体行业火红的时候,入行的门槛很低,会写字就行。但在文字能“变现”以前,写作和做自媒体只能说是爱好,变现的希望就像是驴子前面的胡萝卜。


2017年底到2018年,从第一次被退稿开始,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逐渐稳定上稿,不乏大号,签了一些约,进了一些写手圈子。那时候公众号流量已经开始下降,但是比2019年好得多。众多像我一样的写手被文章发表的成就感激励,一时并不介意稿费很低。


许多人都期望可以靠爱好谋生,最后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我算不算做到了?在今年3月份离开新媒体全职编辑职位的时候,“月入上万”,达到行业标准。虽说薪资不高,个人糊口没问题。这些年我写过热点文,人物故事,影评和文案等,投稿,和写友们合伙办号,做兼职内容编辑,把一个自媒体人能揽到的活几乎试了一个遍。缺乏“功利心”的好处就是不那么计较得失。


几年摸爬滚打下来,我由衷感叹,要靠写字养活自己,还要平衡对流量的渴望和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太难了。如果没有对文字的敬畏和对价值观的坚持,可能会稍微容易一点。但如果只想赚钱,做其他的事情不好吗?


如何继续写文读书,同时有一份稳定收入?




在国外过上了996的生活


2020年6月,我应聘兼职新媒体编辑职位。入职一个月,公司主动转正。三个月,我升为国际中心编辑。这是一个在北京和加拿大有办事处的新媒体公司。同事都是具备多年经验的专业媒体人。


我这个草根自媒体人,从自由职业者转成了全职上班人,算是正式转行了。


工作就是追新闻,信息源是全球各大外文媒体,目标是24x7的新闻覆盖。这份工作让我真正发掘了对新闻的兴趣,像打了鸡血一样。幸运碰到美国大选这种4年一次的大事件,团队全程跟踪,当“大选之夜”戏剧性地延长为“大选之周”,我们完成了几天24x7的开票直播,给平台带来可观流量。


代价就是再次进入996的狂奔模式。周末还要轮班,没有加班费。队友和朋友们笑我,怎么巴巴地出了国,却在国外被国内老板“剥削”了?在编辑岗位半年后,我发现视力越来越模糊,以为老花了,后来才知道纯粹是用眼过度。


当爱好成为工作,它慢慢地变得太像一份“工作”了,月报写了有周报,一整套KPI环节一个不少。最难妥协的是,工作吸走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3年前裸辞,太忙太累就是主要原因,现在同样的模式出现了,况且收入还大不如前。我对文字工作的激情仍在,却方向不明。难道此路不通,我要回到原点吗?这令人沮丧。有一天我问队友,“如果我以后都不正常上班了,不赚加币了,可否?” 队友没怎么停顿,回答说,“OK。”


我不知道他的回答是不是被突袭提问后的直觉反应,还是为了家庭和谐而表明了政治正确的立场,中年伴侣的默契让我们学会了对一些问题点到即止,不再像在20岁时那样刨根问底。不管怎么说,队友的回应卸去了部分压力。没有退路可能会逼人上进,我更喜欢有退路时的勇往直前。


新媒体是新开辟的行业,能养活自己,不过做过半年的全职后,我暂且把它归入爱好,决定以后再看有没有足够的表达欲和知识积累做全职。


既然这份工作不是长久之计,那就赶紧改变吧。于是我开始琢磨,主业之外还有什么谋生的办法?如果能有一份收入稳定、压力不太大的主业,还有空闲继续自媒体副业,那就是在主业上“躺平”,在爱好和副业上投入,是不是可行呢?


听上去不错,我尽力想象,答案是可以一试。


首先,可以做体力活,加拿大称之为“labour job”,蓝领工作。如果在国内,种种原因,大部分人不会考虑蓝领工作。在加拿大,体力活有最低工资保障,社会地位差异没那么明显,价值观更多元化。重体力活咱干不了,可以在零售业做收银员,或者在餐厅打工。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在餐厅里打过工,虽然时间很短,还是有了第一手的体验。结论:不是容易的工作,主要问题是单调枯燥,收入低,不过心态好的话,压力倒是比较低。


也可以在科技行业内做项目管理之外的职位,偏技术一些。但我得去学几门课,拿证书作为敲门砖。不过为了找一份自己可能不会热爱的工作几乎从头再来,我动力不足。


还可以做回项目管理,可是这个行当就几乎没有轻松的活,很难有心力从事副业。


人生的时机有时候很玄妙,当一个人思变的时候,不主动向外寻找,机会也会找上门来。今年4月的一天,我冷不丁收到了前老板的邮件,问有没有兴趣回去,有的话赶紧找她。


如果是一年前收到这个邮件,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婉拒。其实当时第一反应还是抗拒的,但没有把门关死。




我还能被愉快地“圈养”吗?


考虑如何回复前老板的时候,身为职场精英的女友说我自降要求,明明可以找到一份全新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如果不找工作,全职写作和做自媒体也行,喜欢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了。女友对工作有抱怨,她喜欢烘培,一直想开个家庭厨房,然而她在可见的将来都不会放弃高薪,为任何爱好都不行。我们俩互相羡慕。


在给前老板明确答复之前,我找了仍在那个部门工作的旧同事了解内幕消息,结果有点失望。环境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我像被兜头淋了一盆冷水。于是我给前老板打电话,简短开场白之后说,“这不是我在寻找的机会。”


前老板没有放弃。她跟我介绍新项目的情况,我会跟新客户打交道,流程更简单。另外,这是一份“合同工”职位,一次签6个月的合同,这也正合我意,我可以用6个月时间来“软着陆”。就这样说好,她指定了一个猎头公司,开始了招聘流程。


猎头公司再次给我打电话时,是来询问入职背景调查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背景调查几天就可以办下来,但是目前政府机构的效率无法保障,只能干等。如果拖得太久,职位可能不会等我。打完电话后,我给前老板写了邮件,汇报一下状况。这种正儿八经的工作邮件,三年前每天写上几十个,已成为“肌肉记忆”。又要回到一个结构严谨的大机构里了。在“放养”3年后,我还能被愉快地“圈养”吗?


当然我有些想念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想念跟专业人士打交道,彼此礼貌客气。我不会担心工资被拖欠,上司无故贬低我。其实能朝九晚五的上班,算是一种“福报”,比996这种“福报”靠谱多了。我是个推崇努力的人,但现在却能理解并同情年轻职场人“躺平”的观念。“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够?工作不应该是生活里唯一重要的事情,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背景调查结果还是没有下来,在等待的时候做些什么呢?


我开始在网上找工作。看到了几个最新的招聘,都是对口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存了下来,然而又没动力投简历。正好一个熟悉的大华人超市发出了招聘广告。我问队友,“我去做收银员,行吗?”他说,“只要你愿意。” 典型的“给你自由”作风,然而你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没人给你拿主意。


现在,每分钟我都可能接到招聘经理的电话,告诉我要考虑其他候选人了。除了对前途和“钱途”感到一点担心之外,我可能还会有一点小小的兴奋:“啊,未知的旅程又要开始了。”我跟另外一个女友聊天,我说:“如果我明天当收银员去了,你可不要觉得奇怪。”


跟大多数认识的人比起来,我的求职经验算是丰富。由于移民、生子等“不可控力”,一路换过9份工作,最长在同一公司前后呆了7年,最短不到1年。以前常常会自我检讨,是不是做事情长性不够,近年来这种自我怀疑淡了些。如果说人生贵在经历,那么可以在深度上努力,也可以在广度上拓展。有人一份工作可以从毕业做到退休,有人愿意尝试不同的行业和工作,比如我。


因为大环境的差异,在国内的职场文化里,好像只有当“官”,管人了,才说明有地位了,人人都被赶着往上爬。移民后发现,中年人干一线技术工作的太多了,有些人就是喜欢技术工作,对升职并不热衷。工作可以就是意义本身,就像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只要不觉得时间浪费了就好。当资历增长,对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自然高起来,这也是一种成长。


还能开拓新的领域吗?我愿意相信,这个可能性永远存在。


我说不定会去超市应聘。但是如果能回原公司上班,我还会去做收银员吗?或者,找其他工作?我还真不能肯定。




点击阅读作者其他作品


寂寞韭菜、变异辣椒、新冠鸭子……一个中年“列文虎克”的生活观察

17年前,我和近3万中国移民一起登陆加拿大



✏️✏️✏️


本文来自每日书。7月每日书7月1日开始,欢迎报名。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和情绪。点击下方“三明治写作学院”小程序参加。或点击了解:每日书是怎样一个世界。


· 点击阅读其他每日书作品 ·


总有一些“旧”,我希望它一直在那

父亲成了快70岁的老人,依旧每顿饭独饮一碗酒

喜欢在世界各地喝酒的人,如何告别酗酒?





 

 7月每日书新增摄影班 

 还有返场的虚构班、共写班、常规班 

 7月1日开班 等你来记录 



 加入我们,成为看见“人”的写作者

 三明治招聘进行中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